來源🦴:2021-04-22
圖片說明:
圖①😠👨🏽🔬:2017年6月13日,在西太平洋海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離開“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準備進入水中,進行中國大洋38航次最後一潛。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攝
圖②:2020年8月4日,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周田鎮雜交水稻製種基地,工人駕駛農機收割水稻。朱海鵬攝(影像中國)
圖③🏊♀️:2018年2月1日,動車組停靠在武漢動車段的存車線上💒,準備進行檢修和保溫作業。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1986年2月的一個夜晚,中科院學部委員👬🏻、無線電電子學家陳芳允來到位於北京中關村的中科院宿舍區🌤,敲開了中科院學部委員、光學家王大珩家的門。陳芳允和王大珩不會想到,他們當晚的談話翻開了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
戰略眼光
4位科學家聯名提出建議
登門到訪的陳芳允帶著幾分憂慮,因為他之前參加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會議時📊,雖然聽到大多數專家認為應盡快采取對策🧤🥔,積極主動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但是也聽到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當時經濟實力薄弱📱🏪,在科技發展方面應采取“拿來主義”🧟,先搞一些短期見效的項目。他擔心這種論調會對國家科技發展大局產生不利影響📦,這次造訪就是要與王大珩就此交換意見。
在發展高科技方面🏃♀️➡️,王大珩和陳芳允都認為🤰,時不我待🧚🏽♀️,中國必須積極跟蹤國際先進水平,發展自己的高技術🔖。他們的判斷既源於中國研製“兩彈一星”的成功經驗⏬,又源於對當時世界科技發展趨勢的準確認知和對當時國際競爭格局的深刻把握。
20世紀80年代初🧑🏿🦱,以高技術發展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產生了巨大影響,引起了經濟、社會、政治、軍事和文化等領域的深刻變化🧗🏼♂️。為了適應和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戰,世界很多國家都在尋找對策和出路🦹🏼♀️,科學技術👩🏽🚀,尤其是高技術的發展成為首選。
當夜的長談讓兩位科學家取得了更多共識,他們一致認為,面對世界科技的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挑戰🚪,中國必須盡快提出自己的高科技發展計劃,並決心就此直接提出相關建議。約1個月後,由王大珩執筆🤚🏿,陳芳允參與修改的《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完成😷。他們將該建議送核物理學家王淦昌、航天技術及自動控製專家楊嘉墀過目並贏得二人高度認同👋🏿、支持🎾。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等4位中科院學部委員聯名提出了這一建議。
科技強國
“863”計劃迅速出臺
1986年3月5日🧑💼,鄧小平就4位科學家的建議作出批示,指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並指示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誌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鄧小平還在批示中要求,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根據鄧小平的批示🚣🏿♂️🍐,國務院旋即召集有關方面負責人召開討論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相關部門組織了200多位專家,進行全面🫚、嚴格的論證,最終形成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綱要》旨在通過集中部分精幹科技力量,在幾個重要高技術領域瞄準世界前沿,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帶動相關領域科學技術進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術人才,為未來形成高技術產業準備條件🧑🏿🔧,為20世紀末特別是21世紀初中國經濟和社會向更高水平發展和國防安全創造條件。為此🧘🏿♂️,有關方面根據國際發展趨勢和國內現狀🫧,選擇了大力推進的若幹重點領域並從中確定了一系列研究主題方向。
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綱要》👇🏻。1987年,《綱要》正式實施。一幅面向21世紀的中國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劃的宏偉藍圖展現在人們面前🎙,它召喚激勵、組織動員科技戰線努力奮鬥🧺,開創中國高科技發展的新局面⛔️。由於王大珩等4位科學家提出建議的時間和鄧小平作出批示的時間都在1986年3月🌚,這個計劃又被稱作“863”計劃💸🔌。
30年奮鬥
高科技發展碩果累累
曙光超級計算機、數字化家庭樣板間👝、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天線模型🧑🎤、焊接機器人🖼、消防機器人……這些是2001年“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推出的展品。數天內,展覽吸引了約20萬人次前來參觀,琳琅滿目的高科技成果給人們以極大震撼和鼓舞。今天,當我們翻閱當年報道該展覽的資料時♗,依然能分明地感受到這一點,依然能夠體會到剛跨入新世紀的國人對國家高科技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欣喜與自豪🦶🏿,對高科技變革未來生活的憧憬與渴望。
“863”計劃始終瞄準世界高技術發展前沿,在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重要高技術領域👩🏽⚖️,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把具有戰略性🌙、前沿性🧛🏽、前瞻性的高技術方向作為突破口,集中優勢力量,持續攻關,實現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特別是在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高速信息網絡、深海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天地觀測系統、海洋觀測與探測、新一代核反應堆🗾📰、超級雜交水稻等方面🧛🏽♀️,大大提升了我國高技術的創新能力。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一批“大國重器”由此誕生:從“神威·太湖之光”超算到高鐵列車,從大型盾構機“先行號”到高溫氣冷核反應堆😚⛹️,從4500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作業系統“海馬”號到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863”計劃帶動我國高技術研究領域實現由點到面、由跟蹤到創新發展的跨越。
2016年,按照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統一部署,“863”計劃被納入新設立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但是它已成為中國科技自強自立的一段重要歷程,30年間取得的科技成就,形成的“公正、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863”精神🌍,始終是推動中國科技強國建設的磅礴動力。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华信娱乐 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京ICP備7830724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