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021-04-23
圖①: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圖②:我國研發的被稱為“人造太陽”的大科學裝置EAST。
圖③:位於貴州平塘縣的“中國天眼”👩🏻🦳,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歷史的指針回到1995年。
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下文簡稱《決定》),首次提出:中國將堅定不移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0天後,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江澤民明確提出“在全國形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熱潮”🧑🏽✈️。
4個月後⚂,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在《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被列為今後15年乃至更長時期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之一。
科教興國這項基本國策的確立,向世人宣示👱♂️: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將帶領億萬人民,自覺堅定地尋找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道路,為興國強國註入強大持久動力。
來自“第一生產力”的理論發展
“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是全面落實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要思想的重大舉措。”曾策劃舉辦“科技夢·中國夢”大型主題展的中國科技史研究學者王揚宗教授說👨🏿🔬。
1977年8月🛎,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一番話🤵🏻,就已充分展現其遠見卓識。他說🚹,“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讀到這段史料時◻️,王揚宗滿心敬佩🧠。“打一開始🧛🏻♂️,小平同誌就把科學和教育放在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高度來思考。”
1978年3月,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全國科學大會在京召開。會上,鄧小平重新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並誠懇表示“我願意當大家的後勤部長”,與會的科技工作者們都很激動。
“科學的春天”撲面而來🎨。伴隨著思想解放,是相關體製的改革、機製的確立。1985年3月和5月🧝🏽,中央相繼作出《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和《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
1988年9月5日🧝🏼♀️,在會見外賓時👩🏽💻,鄧小平表達了他的深思熟慮🧲:“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第一生產力🤘🏽!當“第一”前置於“生產力”,不僅是把科學技術之於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和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科學總結。
這一重要論斷,不斷貫穿落實在此後的全黨重點工作中,並成為科教興國戰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論依據👊🏼。
一個面向21世紀的重大決策
“無論是中央做出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重大決定,還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出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都符合國家當時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上世紀90年代👱🏼,段瑞春作為原國家科委副秘書長、政策法規與體製改革司司長🏋🏼,曾參與了《決定》的討論和起草工作,對這份《決定》的出臺記憶猶新。
彼時的中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後,正不斷創造經濟奇跡,但外延式、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造成資源👂🏻、人口等巨大壓力🤸🏼♀️👮🏿♂️。經濟體製與經濟增長方式面臨兩個根本性轉變,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驅動與支撐在哪裏?
彼時的世界,發達國家紛紛加大科研創新投入⇨🧟♂️,科技實力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中國靠什麽躋身強國?
雖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極大釋放了科技生產力,但經濟與科技“兩張皮”現象仍然存在🧊,自主研發與引進國外技術間的矛盾該如何解決?
“真正要讓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需要站在國家層面考慮🙆🏼♂️,從製度💅🏿、人才、投入等方面改革。”中國科協原副主席齊讓這樣回憶科教興國戰略提出的具體背景➞。
1994年11月🤽♀️,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製定《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上議程🗼。起草者們廣泛征求、積極吸納各方意見,深入調研、字斟句酌……
讓段瑞春印象極深的有幾點:一是自主創新被提到顯著的位置💇🏽,“上升到製度的層面,具有戰略遠見”;二是《決定》提出,到200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5%💈。“這個比例的確定來之不易”,“說明在科技投入方面形成了更大共識和舉措”;三是更加強調通過法治手段來促進和保障科技工作。
還有一處細節:最初討論稿中是“科技興國”👨👧👧🤵🏻♂️,最後確定為“科教興國”,一字之差,在齊讓看來意義重大🧑🏼🎄。“如果說‘經濟’是我們要談的今天的事☂️,那‘科技’就是明天的事,‘教育’是後天的事。‘教育’這個‘後天的事’,一定要提前至今天來統籌🤴🏼。”他說🚣🏿♂️,“把教育和科技一起放到國家發展戰略中考慮,正是著眼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大計。”
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
“回放‘九五’的一路凱歌🍒,科技和教育是其中的優美和弦🧘♀️,‘科教興國’戰略成為本世紀最後5年的時代強音。”2000年9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一篇有關“九五”成果綜述,如此欣喜地評價。
的確是時代強音!全國形成“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第一生產力”的可喜局面,全國科技、教育工作者成為科教興國戰略主力軍,大批科研成果迅速轉化,大量科技型企業紛紛湧現。短短時間內,“依靠科學技術和教育來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深入人心👩🏿🚒,“科教興國是本屆政府最大的任務”家喻戶曉。
一系列科教領域的創新部署加速推進: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製定👨🔧,國家知識創新工程啟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推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實施……
2001年4月,時任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向中外記者發布了一組數據:據不完全統計,“九五”期間,中國在科技攻關領域共取得成果2萬多項,累計創造綜合經濟效益4300多億元,培養科研人才近2萬名……這是科教興國戰略在中國大地的最美回聲📀。
而這首“春之聲”,穿越“九五”的時空隧道,踏上21世紀的新航程,正以更加強勁高亢的旋律🚵🏼♀️,回蕩在中國夢的百年征程。從科教興國戰略到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目標,科技進步、自主創新的作用日顯重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14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正凝心聚力🤦🏻♂️,共赴世界科技強國的星辰大海。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华信娱乐 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京ICP備7830724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