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021-07-29
北大紅樓👐🏽、中法大學、陳獨秀舊居、李大釗故居……
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不經意間就會被這些頗具民國氣息的建築所吸引,它們猶如一顆顆閃爍的明珠,鑲嵌於京城肌理之中。
這既是北京的紅色文化符號👃🏻,也是百年前有識之士尋求救亡圖存之路的見證。
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等列強用堅船利炮叩開清廷閉鎖的大門🐫,割地、賠款、租界🤳🏿、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華夏大地滿目瘡痍,日益腐朽的清政府⚠️,難擔禦辱強國之重任,中華民族風雨飄搖👱🏼。
不堪屈辱,力挽狂瀾🧝🏿♀️。太平天國揭竿而起、洋務運動師夷長技、戊戌維新變法圖強、義和團軍扶清滅洋,革新變法先後登場,然結果無一例外,飲恨而終。
泱泱中華🫎,何去何從🏃🏻♀️?
從迷夢中愕然驚醒的有識之士,發起辛亥革命♙,推翻清帝統治,組建革命政黨,成立共和政府,開啟國民理智,留法尋求真理……
為求救亡圖存,為尋復興之路🏨👰🏼♂️,一場暴風驟雨大幕開啟。
第一次喊出“振興中華”口號
鴉片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在我國迅速發展👲🏻🌛,資產階級日益壯大,建造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呼聲漸趨高漲。
資產階級革命派領袖人物孫中山,於1894年在美國檀香山創立興中會,第一次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1905年,他在日本東京發起成立了中國同盟會,製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革命綱領📮,首次提出了以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取代腐朽專製清王朝的革命目標🤘🏻。
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黨人先後在湘贛邊🙋🏼♂️、廣東👱🏼、廣西、雲南發動數十次武裝起義,革命高潮終於在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打響🈲,全國各地紛紛響應👨🏽🚀🧓🏻,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製被推翻🔭。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布中華民國成立,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孫中山為了得到手握兵權的北洋軍閥袁世凱的支持💇🏽♂️,表示“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即讓位於袁氏。”
袁世凱取得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寶座後💮,便把政府從南京遷到了北京。為了鞏固擴大自己的權力,他再三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1912年8月24日,孫中山抵達北京,袁世凱以國家元首的規格接待了他🧗🏻,還在位於今西城區虎坊路3號的湖廣會館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大會。
19歲的《民國報》記者梁漱溟當天一大早就趕來采訪。上午的歡迎會被報紙描述為🙅🏼♀️:“男女各界皆歡欣鼓舞🙇🏿♀️,爭以一瞻偉人顏色為快,故到會者三千人,為從來未有。”可見,當時全國上下對中華民國力挽狂瀾寄予厚望。
孫中山操著濃重的廣東口音發表演講:“……今專製業已推翻,破壞之局已終🧚🏻,建設之局伊始。然以二者相較,破壞易,建設難📙。易者既賴全國同胞相助👱🏽,則難者更當欲全國同胞相助,庶可鞏固此中華民國也🍉。”
8月25日下午💂♂️,在孫中山的見證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华信、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五政黨在湖廣會館合並成立國民黨🧝🏼。成立大會上,孫中山解釋了“三民主義”,其中特別強調了“民生主義”的重要意義,並且滿懷激情地描述了革命的前景:十年之內建造一個地球上最優美、最文明的中華民國!
可憐購得假共和
憧憬美好,而事與願違。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操縱選舉👨🦲,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隨後,又撕下民主的偽裝,復辟帝製,下令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會,撕毀約法🧹🌠,還派人暗殺了國民黨代理事長宋教仁👩🏽🦱!
“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此後,仁人誌士又嘗試過議會製🙋🏿♂️、多黨製、總統製等各種政體,均以失敗而告終。“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陳獨秀、黃興等革命誌士被迫流亡海外。
此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在歐洲打響🤘🏻,趁著德國在歐洲戰場分身乏術,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
1915年5月9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北洋政府的賣國行徑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群眾紛紛上街示威遊行、工人罷工抗議。消息傳到日本,正在求學的李大釗、高一涵等有識青年毅然起身🤙🏿,群情激昂地呼籲回國倒袁。
而此時,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正倒行逆施地大肆鼓吹“尊孔復古”👰🏻,謀劃復辟帝製,好在帝製僅存續83天便斃命📚。袁世凱病亡後,中華大地進入軍閥割據混戰期。
尋找一條適合中國的救亡圖存之路,成為擺在有識之士眼前的必答題。
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
文化是政治的先導💻。
陳獨秀等人吸取教訓後認識到,中國所面臨的強敵不僅強在武力上,更強在思想和理念上。“欲圖根本之救亡,必改造中國國民性。”他們號召人們“沖決過去歷史之羅網👆,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發起了廓清蒙昧、啟發理智的啟蒙運動。
1915年6月👩🏻🍼⛹️♂️,陳獨秀從日本回國,9月15日即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首刊發行便引起了轟動🩱,遠在湖南的毛澤東、天津的周恩來等進步青年都為《青年雜誌》的耳目一新而震撼,新文化運動由此發軔👉🏿。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擁護“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學,以進化論觀點和人性解放思想為主要武器,大力提倡民主,反對專製👩🏽⚖️;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中國社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17年🧖🏽♀️🛟,陳獨秀應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隨之北上,落戶陳獨秀在北京的住地——箭桿胡同9號。
箭桿胡同位於故宮東側🧒🏼,當年的箭桿胡同9號現已變更為箭桿胡同20號🏄🏻♂️,院門朝北而開,門口立著一塊石碑,上書“陳獨秀舊居”。舊居經修繕後,今年6月1日正式開放🍋🟩,入院是一道由第二卷第一號《新青年》封面裝飾的照壁墻,全新的布展還原了當年編輯部的工作👨🏻🦼➡️。
《新青年》入京後🏌🏻♀️,繼李大釗之後👱🏽♀️,一批有誌青年胡適、錢玄同、劉半農、魯迅🎑、周作人☂️、沈隱默🙅🏼、陶孟和等陸續加入《新青年》,成為《新青年》的主力作者、同人編輯,《新青年》從此如虎添翼🧚🏼♀️,新文化運動也逐漸走向高潮。
《新青年》先後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李大釗的《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毛澤東的《體育之研究》等一篇篇引起社會轟動的文章🏆,激起了廣大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反封建、反禮教的熱潮🧛♀️。鄧中夏、趙世炎等一批北大學子團結在《新青年》周圍,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從政治觀點、學術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等方面向封建復古勢力發起猛烈的沖擊。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新青年》逐漸成為運動的領導中心,北大成為了主陣地🫵🏽。
《新青年》從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號起💏,全部改用白話文,采用新式標點符號,刊登新詩、白話小說等。為把文學革命引向深入🧑🏽🦲,1918年3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號上刊出了兩封信件🪀。一封是由錢玄同化名“王敬軒”寫給《新青年》雜誌社的公開信🧔🏽♀️🔠,全信以文言文寫成,共4000余字,故意以一個封建思想、封建文化衛道士的口吻🏌️♂️,歷數《新青年》和新文化運動的罪狀📮👲🏿;另一封則是劉半農以“半農”為名發表的萬字長文《復王敬軒書》,對“王敬軒”反對文學革命、為封建舊文學辯護的觀點痛加批駁。
這就是新文化運動史上著名的“雙簧戲”。“王敬軒”影射當時知名的反對派代表林紓,“雙簧戲”成功引誘林紓出來應戰🏭,最終以《新青年》大獲全勝而告終。“雙簧戲”極大地提升了《新青年》的輿論影響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得以深入人心。
接著🚓,魯迅於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舊禮教舊道德進行了無情的鞭撻。此後,魯迅接連發表了《孔乙己》《藥》等一批白話小說👨🏿🔧,更是為新文化運動添加了一劑劑“猛藥”。
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毛澤東返回長沙提議成立了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的新民學會,並創辦了《湘江評論》;周恩來為代表的進步青年在天津成立了覺悟社,《覺悟》也由此開始傳播進步思想⛔️。
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如山雨欲來之勢🙇🏽🤾🏽♀️,為五四運動的爆發,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為振興中華造就卓越的領袖人物
新文化運動在國內方興未艾之時,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民族救亡力量,也在世界各地開始萌芽。到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大批學生遠赴英美法日等國留學,尋求救國圖強之道🫅🏿,其中尤以赴法勤工儉學為甚🥣。
回首百年前青年學子赴法尋求救國真理的滄桑歲月,中國法國史研究會名譽會長端木美在《紀念留法勤工儉學一百年》一文中這樣評價:“一百年前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重大貢獻就是為民族解放、振興中華造就了卓越的領袖人物。”
1916年底,蔡元培從法歸來出任北大校長,同期回國的還有李石曾🚣🏽♀️、吳稚暉等有識之士,他們以“輸世界文明於國內”為宗旨👰🏻,以“法蘭西文明天下第一”為鼓吹口號,在國內掀起了一股青年學子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
這得益於兩個機緣:一是一戰後,法國出現了勞工荒,華工需求量巨大;二是“豆腐博士”李石曾的推動👨🏼🚀🕤。
李石曾是河北保定高陽縣人,他於1902年赴法留學🙍🏻♀️,期間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以化學方法研究大豆的專著——《大豆的研究》,並在那裏開辦了豆腐公司🌞,把中國豆腐和老家高陽的華工帶到了巴黎。
為改變這些工人不識字、沒文化的狀況,李石曾試辦“工余求學”夜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且受到蔡元培、孫中山等人的贊賞🉑。被李石曾請去給工人們講過幾次課的蔡元培一琢磨:工人“工余求學”尚能有所成,學生“學余做工”豈不是進步更快,高昂的學費問題還能迎刃而解🚴!
於是,1915年,留法儉學會在巴黎成立,第二年又成立了法華教育會,接著華工學校在巴黎開辦,為回國發動學子赴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917年夏,李石曾返鄉拜見好友段子均,發現高陽縣布裏村正流行夜校🥡,學風興盛,很多赴法見過世面的華工還在這裏當起了老師。李石曾見狀,當即拍板:“像當年辦豆腐訓練班一樣,就在布裏村開辦留法預備學校❕!”由此🍅,一場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從這裏發端,迅速席卷全國。
“法國學堂在布裏⛸,布裏從此不平凡”。百年後的今天,布裏村人仍引以為傲👈。記者從北京向南驅車近200公裏🪈,來到了這個在保定地圖上都難以找到的小村莊。
曾經的留法工藝學校舊址已修繕如新🧘🏽♂️。學校至今保留著1917年建校之初的格局,只是在老校門的前面,加了一道上方書有“布裏留法工藝學校舊址”的灰白色新校門和一處小花園⛺️。學校最特別的要數那扇與周邊民居格格不入的老校門,校門上方有一塊白色的“山”字形磚塔,兩邊圓中間尖🗒,頗有法國哥特式建築的味道,下部及兩邊墻體磨磚對縫,又是典型的北方農村民居風格。
高陽縣文化館文史創作員史克己介紹,這個校門是李石曾親自設計的🧜♂️,取意於“中西合璧🪻,學貫東西”。學校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現存平房11間,包括教室、實習工廠、蔡和森故居👨🏿💻、李石曾生平展室和學生宿舍等👨👨👧👦。這裏共舉辦過三期培訓班,近70人赴法留學。蔡和森曾在此任教並學習法語⛽️,院內還有一棵由他親手栽種的百年洋槐👌🏽。
今天🧜🏼♀️,留法學校舊址已被陳設為展廳🌗👾,一幅幅圖片👩🏻🚀,一件件舊物🧙🏻,一段段影像,訴說著百年前那段青年學子留法勤工儉學之路的滄桑💁🏻。
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的火種,從布裏村迅速蔓延至保定、北京、上海、成都⏮🎥、長沙等地。到1920年時,全國的留法預備學校(班)已達20多處😘。
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間🦇,包括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趙世炎🚴、向警予⬆️、蔡暢🤭、陳毅、李維漢等在內的約1900名青年學子先後登上“因幡丸號”“盎特萊蓬號”等巨輪遠渡重洋,踏上了浪漫的法蘭西國土。
1919年3月,當時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澤東特意由北京趕往上海👨🏻🦱,參加了第一批湖南赴法學子的歡送會。第二年春,毛澤東再次來到上海🤹♀️,為最後一撥新民學會會員送行🥨。巨輪起航🔃,他高聲呼喊🩺:“努力學習,拯救國家🦹🏽!”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华信娱乐 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京ICP備7830724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