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021-09-27
魂飛萬裏,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習近平:《念奴嬌·追思焦裕祿》
河南蘭考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工作過的地方👨👨👦👦,也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
如今,在焦裕祿幹部學院大門外一路之隔的廣場上,經常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瞻仰一棵被稱為“焦桐”的泡桐樹。焦裕祿於1963年親手栽下的這棵幼桐,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
從1971年起,魏善民接替父親成為“焦桐”守樹人🤚,50年風雨無阻,他每天清晨都會來到焦桐樹下澆水↗️、施肥,“焦書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把他記掛在心中🙆♀️。”
不改變蘭考面貌,決不離開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北崮山村一戶貧苦農民家裏。在黨組織培養教育下,焦裕祿於1946年1月在家鄉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工作✒️。1962年冬🌂,豫東蘭考縣遭受嚴重的風沙、內澇、鹽堿“三害”👲🏼,全縣糧食產量降到歷史最低水平🔍。
1962年初春,河南省委🛤、開封地委決定派焦裕祿到蘭考擔任縣委書記。臨上任前,組織上對焦裕祿說:“蘭考有三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窮;第三最難🔼Ⓜ️。”焦裕祿回應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最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面貌,我決不離開那裏。”
1962年12月6日,焦裕祿來到蘭考任縣委書記。當群眾知道蘭考來了一位新的縣委書記時,他已經下鄉3天了。這位新來的縣委書記提出“三同”工作法🐨♎️:同吃、同住、同勞動👨👨👧。
“蘭考當時36萬人🏃🏻♂️,有12萬人是難民,逃荒”,這深深刺痛了焦裕祿📒。一個北風呼嘯🚴🏽♂️🧑🏽🎓、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縣委委員開會。人員到齊後,他卻只說了一句🏌🏿♀️:“請大家跟我到火車站看看。”當時的蘭考火車站幾乎被漫天大雪淹沒了,車站的屋檐下,掛著尺把長的冰柱🤏,災民穿著國家救濟的棉衣擁擠在候車室裏🩴,他們正等著登上開往糧食豐收地區的列車……
“同誌們,他們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到外面去的,這不能怪他們,責任在我們身上,黨把這36萬人民交給了我們,我們沒能領導他們戰勝自然災害,工作沒做好,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焦裕祿沒有再講下去,同誌們都低下了頭,火車站現場會那扶老攜幼背井離鄉的場景震撼著每個人⛹🏿♂️。
蘭考縣委宣傳部原新聞幹事劉俊生曾回憶道🌋:“焦書記說如果哭能解決問題,我這個當縣委書記的帶頭哭🧏🏿♀️。要想真正地克服困難🕐,要從咱自己的有利條件來進行分析研究🐍,采取抗災的措施。”
1963年2月,焦裕祿要求縣委成立除“三害”辦公室👮🏽♂️,他親自帶隊下去搞調查🧗♂️。不少人勸他不要下去🏄♀️,在家聽聽匯報🤷🏼♀️,可是焦裕祿卻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焦裕祿抽調120名幹部🎢、群眾🧴、技術員組成“三害”調查隊,不顧重病纏身,3個月裏🧎♀️➡️,他帶領調查隊跑了120多個大隊,行程5000余裏,終於掌握了“三害”的第一手資料。
漫天風雪中群眾缺不缺吃?有沒有柴燒🧑🏽🍳?
在焦裕祿同誌紀念館,陳列著90余件遺物和照片,他治理“三害”時寫的手稿中🧰🥄,有一句話這樣寫道👩🏻🦱:“拼上老命,大幹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焦裕祿在全縣範圍內通過翻淤壓沙、植樹造林👩🏽💼、修築臺田、打井開渠、疏浚河道等有效措施,掀起了治理“三害”的高潮。
展廳內🤽🏿♂️,一張藤椅尤其令人淚目,那是焦裕祿生前坐過的藤椅。
焦裕祿在蘭考縣工作475天,細心的人註意到他後來越來越“不註重形象”了🦢。焦裕祿長期患有肝病,棉衣上的第二和第三個扣子總是不扣,時常能看到他將左手伸入懷中,按住肝部減輕疼痛🙅🏻。開會、作報告時要麽是把右腳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住肝部🌊🧏🏼♀️,要麽就用一個硬東西頂在右邊的靠椅上。鋼筆👩、茶缸蓋兒、雞毛撣子都被他拿來頂住肝部🌥,久而久之,他辦公坐的藤椅右側,生生被頂出一個大窟窿。
1963年12月9日,北風呼嘯⚄,鵝毛大雪鋪天蓋地而來🪁,焦裕祿望著風雪,心裏惦記著人民群眾。這麽大的雪群眾缺不缺吃的👮🏻♀️?有沒有柴燒?生產隊的牲口會不會凍死?他組織縣委機關的同誌開會,連夜布置雪天六項工作⤵️🙍♀️。風刮了一夜,雪下了一夜🦔,焦裕祿辦公室的燈也亮了一夜。第二天天不亮,他又帶領縣委機關的幹部,帶著救濟糧款🏋🏼♂️,迎著漫天大雪👩🏼🎨,下鄉訪貧問苦去了🧑🧒💂🏼♂️。
1964年春,由於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焦裕祿的肝病越來越嚴重了。黨組織決定送他到鄭州住院治療,由於肝痛得厲害,他彎著腰走向車站👴🏻。醫生含著淚開出了診斷書🤲🏽:“肝癌晚期,皮下擴散。”送焦裕祿去治療的趙文選得知是絕症時⏬,抓住醫生的手懇求道👪:“求求你⛵️,一定把他治好,我們蘭考縣是重災區,蘭考的工作需要他,蘭考的人民離不開他!”
1964年5月14日9時45分,焦裕祿同誌病逝於河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在整理其遺物時,工作人員在他枕邊發現了兩本書,一本是《毛澤東選集》,一本是《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在生命最後時刻,焦裕祿想的還是蘭考人民,還是治“三害”。他說,“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越讀焦裕祿,越能感受到焦裕祿精神偉大
東壩頭鄉張莊村🩸⤵️,地處九曲黃河最後一道彎。20世紀60年代📁👳,這裏曾是蘭考最大的風沙口,也是焦裕祿帶領調查隊找到治理風沙良策並成功的地方。如今張莊村已脫貧摘帽,成為彩繪如畫的“夢裏張莊”,正邁向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焦裕祿當年為防治“三害”帶頭栽種的泡桐樹,不僅改變了蘭考,也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泡桐樹上世紀曾築起蘭考防風固沙的屏障🟫🎪,新世紀成為當地人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2009年4月1日👳🏽♂️、2014年3月17日和5月9日,習近平同誌曾三次來到蘭考視察調研。其中,他兩次專程來到焦裕祿同誌紀念園🧑🏿🎄,致敬忠魂。在蘭考,習近平總書記曾動情地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
今年4月2日,在鄭州大學的一堂思政課上,青年教師周榮方講述起蘭考群眾送別焦裕祿的故事,幾度哽咽✷,不得不停下來擦拭淚水🫅🏻。現場同學們深受感動💡👩🏻🎓,報以熱烈的掌聲🌘。
焦裕祿同誌紀念館副館長董亞娜從事講解工作28年了,有人問她🏂🏿🧙🏿♀️,日復一日講解焦裕祿精神☝🏼,會不會感到厭倦⏱?董亞娜回答說👭🏼:“焦裕祿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常讀常新。”在她看來,對焦裕祿精神領悟得越透徹🪓,就越能感受到焦裕祿精神的偉大。
“我們將賡續精神血脈,汲取奮進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在鄉村振興中繼續走在前、作示範☂️🧑🏽⚖️。”蘭考縣委書記李明俊表示。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华信娱乐 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京ICP備7830724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