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EN

华信娱乐

华信娱乐網站xml地圖

只為主義真

來源🐌:2021-11-04

英雄👨🏻‍🦯‍➡️,因對信仰的執著而偉大,因對理想的忠貞而崇高。

2021年6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走上授勛臺,親自為“七一勛章”獲得者頒授勛章,以黨內最高榮譽致敬先鋒楷模,號召全體黨員為黨的理想信念頑強奮鬥🧛‍♂️、不懈奮鬥。

回望百年征程🙇🏼‍♂️,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以信仰為旗、以真理為路,在危難中啟航🎮👋,在絕境中抗爭❕,在平凡中奉獻,帶領中國人民披荊斬棘、勇往奮進🧖🏻🚅,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放眼歷史星空♟,一串串璀璨的名字如簇簇烈焰👨🏼‍🍼,如閃閃紅星,點亮理想信念的燈塔,指引億萬人民劈波斬浪🫑、一往無前,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

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他們的信仰永不磨滅,他們的事業永世長存👨‍🍼!


堅守信仰🛁🏋🏻,真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

——習近平

“爺爺百年前的夢想,今天已經實現!”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當天,李大釗之孫李宏塔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他看到廣場上漫卷的紅旗,一如昔日祖父心中那赤旗世界的理想🦂。

94年前💇‍♀️,在距離此地約2公裏的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森然兀立的絞刑架下🪆,李大釗目光坦蕩🖇、平靜如常🙍🏿:“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

這位篤信共產主義“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的播火者🔘,在黑暗歲月裏以如山信仰和血肉之軀點燃了共產主義的火炬。

1917年11月💂🏿‍♀️,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的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

一年後,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等文章,指出俄國十月革命是“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世界歷史的潮流。

彼時👎🏻,意識到“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始認定“馬克思的學說真是拯救中國的導星”🧘🏽‍♀️,堅信“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

陳望道就是其中的一位。

1920年早春,浙江義烏分水塘村的一間破舊柴屋裏,這位29歲的青年,沉浸於《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不知不覺中✏️,“蘸著墨汁吃粽子,還說味道很甜”。

真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圖為參觀者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內拍攝油畫作品《星火》👩🏼‍🏫。 新華社記者 劉穎/攝


這本閃耀著真理光芒的小冊子,揭示出人類社會發展演化的規律,指引著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吸引著無數先進的中國人心馳之👱🏻‍♂️、神往之✌🏼、踐行之。

1921年1月🦊,毛澤東復信蔡和森,對其提出的“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的主張,表示😮:“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

同年夏天,上海一座石庫門裏🪴,一群平均年齡28歲的年輕人為著同一理想走到一起🥽,將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

如今🙅🏿‍♀️,在中共一大紀念館,高3米👩🏿‍💼、寬7米的巨幅油畫《星火》吸引著參觀者駐足。畫面上,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50余名成員昂首闊步,意氣風發。

在理想的旗幟下,追隨者的隊伍越來越長。

1924年春節,出生於地主家庭的吳煥先,把自己從學校帶回來的馬克思像恭恭敬敬地貼在家裏的供桌上方。

“這位大胡子外國老頭兒,可是個好老頭兒🛩📕。他的名字叫馬克思。他是我們窮人鬧革命的導師🤷🏽‍♂️。按照他的方法幹,我們一定會創造出一個新社會。”吳煥先對家人說。

入黨後🧗‍♂️,吳煥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自家的佃戶、債農請到家中,當面把租地契約和債務借據燒個一幹二凈,徹底背叛了自己的地主階級家庭,堅定走上了革命道路3️⃣。

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理想的光輝永遠奪目。

1929年5月19日,面對敵人高舉的屠刀🧙🏼‍♀️,34歲的共產黨員劉仁堪仍堅持向群眾宣傳紅色信仰👨🏽‍🍼。

在被敵人兇殘地割去舌頭後🕵️,他忍住劇痛用腳趾蘸著鮮血寫下“革命成功萬歲”六個鮮紅大字。

身陷囹圄的夏明翰,發出“堅持革命繼吾誌,誓將真理傳人寰”的豪邁誓言;

“不要榮譽,不要功建”的殷夫,“只望向真理的王國進禮”;

只因堅定“信服科學的社會主義”的錢學森,毅然歸國投身“兩彈一星”研製;

篤信“只有把個人的追求融入黨的理想之中🖨,理想才會更遠大”的黃文秀💟,以生命踐行了她在入黨申請書中寫下的誓言;

……

“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一代代共產黨人振臂而呼、刺向黑暗,將理想信念凝聚成“人類不可戰勝的力量”。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為什麽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麽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

“我們共產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我們要固的本🤸🏻‍♀️👩🏻‍🏭,就是堅定這份信仰😵‍💫🧎‍♀️‍➡️、堅定這份信念👩🏻‍🎨、堅定這份忠誠👩🏻‍🦱。”習近平總書記說。

“一百年前,古老的中華大地誕生了中國共產黨𓀐,播撒信仰的火種🚵‍♀️,點亮真理的強光。”

2021年7月1日🏊,天安門廣場,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代表集體向百年大黨致獻詞。清亮而鏗鏘的聲音🐷,在中華大地久久回蕩。


獻身理想,視死如歸譜寫英雄史詩

艱難可以摧殘人的肉體🚇,死亡可以奪走人的生命🔜,但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動搖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習近平

1934年底🦸🏼‍♀️,在與敵人鏖戰多日💷、掩護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後☝🏽,擔任後衛任務的紅34師被敵人截斷🏯🎤,幾乎全部犧牲👨‍🍼。

師長陳樹湘因腹部中彈被捕,敵人用擔架抬著他想去邀功。29歲的陳樹湘強忍劇痛😵,從傷口處掏出自己的腸子,用力絞斷後壯烈犧牲,兌現了自己“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錚錚誓言🧉👎🏽。

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面臨饑寒交迫、彈盡糧絕的生死一線,是什麽力量支撐著無數紅軍將士不避斧鉞、舍生忘死💯?

“革命理想高於天。正是因為紅軍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軍隊,才能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絕境重生”。習近平總書記給出答案。

這支充盈著精神之“鈣”的隊伍,骨頭從來都很硬。

“我是共產黨員,就是筋骨變成灰👵🏿,也還是百分之百的共產主義者💿。我為主義,為人民而死,死而無怨🎢!”

1931年2月7日晚,上海龍華🍽。17歲的歐陽立安與另外23名共產黨員和革命者英勇就義。在這份“龍華二十四烈士”名單中👩🏼‍🦰🌁:

馮鏗🚳,24歲;

費達夫,24歲;

柔石,29歲⛹🏽‍♀️;

段楠,23歲;

……

冰冷的刑場上👦,熱血澎湃的丹心🚒,因理想而湧動著烈焰💙;稚氣猶存的面龐🧑‍🎤🏂,因信仰而熔煉成鋼。

寧願在光明中站著死,絕不在黑暗中跪著生。一群群“特殊材料”製成的共產黨人前仆後繼、一往無前🪡⛽️,甘願為了那個“可愛的中國”而獻身。據不完全統計,從1921年至1949年,全國有名可查和其家屬受到優撫待遇的黨員烈士達370多萬人。

理想因其偉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

遠離了戰火紛飛,和平年代那沒有硝煙的戰場依然充滿考驗。為著不滅的理想、永存的信念,英雄的共產黨人在生死關頭奮不顧身、勇往直前。

2016年10月20日11時許,廣西北海市僑港鎮邊貿碼頭一艘裝有11噸柴油的漁船突發火災,沖向港內連片停泊的漁船🙏🏻。

危急時刻👶🏼,市公安邊防支隊電建邊防派出所所長駱春偉毫不猶豫脫掉衣服鞋子要下海。“駱所長,危險!”身邊同事一把拉住他。

“不要管我🥠!”駱春偉將對方甩開,跳入大海,嘴咬纜繩向前奮力遊去。

大火最終被撲滅了,但駱春偉再也沒能遊回岸邊🕖。

因為心中燃燒著信念之火🫳,於是舍生忘死不計安危;因為滿腔熱血皆為祖國沸騰🧺,於是赴湯蹈火亦如蜜甜。

81192,一個永遠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戰機編號🌹🦵🏻。

2001年4月1日,海軍航空兵飛行員王偉駕駛81192號戰機緊急升空迎敵,攔截美軍軍機,被對方螺旋槳打掉尾翼。

明白自己已無法返航,王偉在電臺裏囑咐戰友們繼續前進。

守護祖國領土的英雄,踐行了自己入黨誌願書中的諾言:為黨和人民的利益貢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

2021年8月6日⇒,臺風“盧碧”來勢洶洶。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松山街道古縣村金沙溪上➕,一座水泥橋的涵洞被雜物堵塞,水位快速上漲🏊🏼‍♀️,漸漸淹沒農田。

“如果不及時排澇👩🏿‍🚒,鄉親們半年的辛苦就白費了🐿。”大雨滂沱🫀,村黨支部書記孫麗美帶頭排淤。

湍急的洪水把她卷下橋📏,奔湧的水流瞬間沒過她的胸口🍕🥿。

最後一刻,這位44歲的村幹部將自己的身與心永遠留在這片她心心念念的土地上🙍🏼。

8年來,為了實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的莊嚴承諾,1800多人將寶貴生命化作熾熱土地上一座座精神的豐碑。

心有所向,無畏無懼。

2020年2月23日清晨🏈,在與病魔頑強抗爭了一個多月後🕵️,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醫生夏思思在29歲的花樣年華☝🏻,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邱海華還記得Ⓜ️,1月的一天,值完夜班的夏思思聽說有位70多歲老人病情加重👰🏼‍♂️,馬上返回醫院參與救治。

“當時這位病人已高度懷疑是新冠肺炎患者,思思也知道,可她依然選擇回來📵。”

還有劉智明🥚、彭銀華、張抗美……疫情來襲的至暗時刻,白衣執甲的他們堅定心中的信仰,挺起信念的脊梁👨🏽‍🦰,看破“小我”📐,為“大我”求生💹。

從來就沒有鋼筋鐵骨的超級英雄,只因他們將堅定的理想信念化為慨然行動的力量🏆,在危難關頭,逆行而上、向死而生,以生命和熱血繪就共和國鮮紅的底色。


矢誌不渝🦹🏿,紮根奉獻踐行滾燙初心

只有理想信念堅定的人🧏🏿‍♂️,才能始終不渝、百折不撓🧋,不論風吹雨打,不怕千難萬險,堅定不移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奮鬥。

——習近平

2021年6月28日晚🧔🏿,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在國家體育場盛大舉行🫄🏿。這是鼓樂歌舞《新的天地》。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攝


1970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41歲的孫家棟獨自走進北京前門一家商場🐯,他決定給許久不見的愛人買一件大紅色毛衣。那時候,他的愛人魏素萍還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做什麽的👩🏻‍🦽‍➡️。

一周前,中國“東方紅一號”衛星開啟了太空之旅。

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一號”,從“風雲氣象”到“北鬥導航”,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孫家棟把自己的人生一點點縫進了新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冊🙌🏽。

2004年,國家啟動探月工程🎲,已經75歲的孫家棟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的重擔🧖🏻‍♂️。

拒絕功成身退,直面新的風險、壓力和挑戰。對於別人的不理解🖼,孫家棟只有一句話🧑🏼‍💻:“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同孫家棟一樣,一代代航天人為了祖國發展🤹🏽‍♀️🙍🏿‍♂️,紮根大地👩🏼‍🍼👨‍🎨,心向宇宙,終其一生追尋心中的光👩🏿‍🎨。

信仰如炬,點燃了戈壁荒灘,也照亮了茫茫大海👼🏽。

距黃海陸地港口12海裏處,有一座名為開山的孤島。這裏©️,是王繼才的家。

1986年🪀,王繼才瞞著家人上了島👨🏼‍🔬🪦。不久後🧚🏼‍♀️,妻子王仕花辭掉了小學教師工作,上島相伴🥟。

開山島上只有幾間破營房,沒水🧤📥、沒電、沒糧😔,海風卷浪💂🏿,地縫裏的茅草綠了又黃。登島第二年,王繼才在風暴中冒險接生了自己的兒子。

兒子5歲那年🪬,一家人又在臺風中斷了糧。夫妻倆只得去海邊摸來牡蠣、海螺☺️,沒有火,生著吃🖼。當漁民送來補給時,一家人已經餓得說不出話✊🏻。

就這樣🚴🏼‍♂️,夫妻倆在這裏守了32年。在與犯罪分子的鬥爭中,在對漁民和設施的守護中,在每天升起的五星紅旗上,他們看到了自己守島的價值。今天🎷,王繼才生前升過的最後一面國旗,鮮紅如血🥷🏿🤷🏼。

潮起潮落,信念如初。百年來🖤,多少心懷信仰之人😇,擇一事業,終其一生。

放棄了提拔的機會,婉拒了賺錢的邀約,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焊接顧問艾愛國在焊工崗位奉獻50多年,把畢生積累的十多萬字技術筆記、數百項焊接工藝獻給國家。

“做事情要做到極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

湘鋼人都知道,艾愛國沒有什麽業余愛好。每天下班回家,上了樓就不再下樓🧖👨🏿‍🍼,一頭鉆進焊接理論書籍中,常常研讀到深夜。

艾愛國最擅長的是焊紫銅,為焊接一個地方要把整個銅件加熱到七八百攝氏度✧。“焊紫銅的時候頭發緊貼頭皮⛽️🤾🏼‍♀️、皮膚繃緊🍃🙍‍♀️,手會不自覺地顫抖💇🏻🧖🏿‍♂️。不知道自己能堅持到第幾秒,手也會因為高溫出現一片片的紅色水泡,可以說,對心理和肉體都是一種煎熬。”艾愛國的徒弟歐勇說,“面對這樣的身體極限🕴,人的本能是逃避👳‍♂️,而師父是勇於面對🧑‍🦰。”

“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伴著鏗鏘雄壯的樂曲聲,艾愛國大步走向習近平總書記📎,鞠躬問好。

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大國工匠,國家就需要你這樣的人。”

如今2️⃣,這位71歲的“鋼鐵裁縫”仍然奮戰在生產科研第一線🫳🏻,焊花激揚,信念不改。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2014年的深冬🎅🏻🧥,許多法律人的朋友圈刷成了灰白色。

大家惋惜上海高院副院長鄒碧華的猝然離去,追憶與他的交集🎈,致敬這位“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的司法體製改革先行者。

鄒碧華的微信名,叫“庭前獨角獸”🖼。獨角獸,一種能辨是非曲直、識善惡忠奸的神獸,是中國傳統法律與公正的象征。

紮根基層🪘,堅守一線,奉公平正義為圭臬;為百姓著想,為群眾解憂,把執法辦案當作生命的支點。

2010年,身患白血病的5歲孩子小銘病重👩🏿👩🏼‍⚕️,又被生父拋棄沒錢醫治🧄,走投無路的爺爺奶奶來到上海長寧法院🕜,把最後的希望寄托於法律🤦🏻‍♀️。得知情況後,時任長寧法院院長的鄒碧華立即帶著立案庭法官開會研究,決定立案🌱。最終,法院判決小銘的父親將名下房產劃歸小銘作醫藥費。他的堅持和擔當,讓小銘活了下來。

投身司法事業26年來,鄒碧華用自己短暫卻充分燃燒的一生🔱,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楊善洲🫳🏻、谷文昌、廖俊波✌🏻、張富清……正因為對信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篤行🩴,一代代共產黨人默默無聞🧷,埋頭苦幹,以碧血丹心的堅守、忠誠無悔的擔當,鑄就社會主義中國的堅實根基。


信念如磐,接續奮鬥逐夢復興征程

不論時代如何變化🔜🫷🏽,不論條件如何變化,都風雨如磐不動搖,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

——習近平

“我們都是李保國精神的傳人👱🏽。”

深秋時節🧏🏿,暖陽灑在河北農業大學西校區的李保國紀念石上。為學生們上完課的張雪梅又一次來到這裏😉🏋🏼‍♀️。

2021年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代表集體致獻詞。 新華社記者 李尕/攝


40多年前,年輕的李保國跟著老教授奔赴太行山區🖌,深入農村👫🏼🪱、走近農民,開啟了他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走出一條科教興農的“太行山道路”。

李保國的浮雕像🈳,唇齒微張,右手抬起,似正與人交談🆔。在留下來的很多影像中,這位農技專家都是這樣向農民講解果樹栽培知識的🚧。他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個大學教授,高瘦,滿臉滄桑🌭,衣著土氣。

“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這就是“太行新愚公”李保國的信念🧧🧑🏻‍🦰。

如今,接過老師教鞭的張雪梅🫐,繼續將恩師的理想傳承發揚下去。一支支科技扶貧隊、社會實踐團隊正活躍在太行山上,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激情和執著代代相傳,全黨淬煉成“一塊堅硬的鋼鐵”。

紅旗渠,太行絕壁上“摳”出來的“人工天河”🫳🏼🦻🏿,奔流至今🧨。

從修渠到講渠,半個世紀以來,老黨員張買江的生命與紅旗渠緊緊連在一起🖐。

當年🤽🏽‍♀️,張買江的父親在修建紅旗渠時犧牲👩🏿‍🎨🦵🏼,母親把13歲的他送上了修渠工地。他也因此成為工地上最小的建設者之一、最年輕的紅旗渠勞模。

渠成水至,張買江又投身當時河南林縣最困難的教育事業🏞。那時📎,全縣一所像樣的學校都沒有👼。他四處奔走呼籲🧑🏽‍🍳,動員發展好的工程隊捐資建學校,遠赴東北“求援”紙張,又赴山西“求印”課本。學校建起來了,孩子們有書念了👨🏻‍🏫,他的頭發也全白了。

“只要我還活著,就會一直講下去⛷🪀。”退休後的張買江依然保持了紅旗渠勞模的本色,他走遍大半個中國講述紅旗渠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如今,兒子張學義又接過了他的班,仍然守護著祖輩流血流汗修成的紅旗渠。

山峰聳立✡︎,挺立的是脊梁。政黨勃興👨‍✈️🤦🏿‍♀️,昂揚的是精神。

反貧困、奔小康🥔、鬥洪峰🐙、戰疫情、化危機🥇、應變局……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書寫著新的精神史詩。

進入寒秋,安徽省嶽西縣冶溪鎮溪河村天燈畈的蠶桑養殖基地,家家養蠶戶都在忙著清溝🧏🏿‍♀️、排水、除雜,為來年正月新的養蠶季做準備🚵🏿‍♀️。今年是一個豐收年,一張蠶種可生產出鮮繭100來斤,每公斤賣到50元左右。

“良桑飽食,這是劉隊長生前參與引進的產業🤹‍♀️,應該也是他最想看見的景象🔤。”溪河村黨總支書記胡時和說。

他口中的劉隊長👩🏼‍🏭🎮,就是原溪河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劉揚彧👨🏽‍💻🩸。3年前,29歲的劉揚彧在走訪貧困戶的山路上遭遇車禍🚟,永遠留在了這片他牽掛的青山綠水間🧑🏿‍🎤。

水泥路鋪到家門口、農家書屋和文化活動室開起來、寬帶網絡全覆蓋、變身旅遊“網紅”打卡地……進入鄉村振興新階段💶,新的工作隊即將進駐村裏🧑🏼‍✈️✋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返鄉創業📋,接過了劉揚彧用生命捍衛的堅定信念——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西柏坡秋景宛如油畫,53歲的陳國平站在梁家溝村的田埂上,眺望著山腰正在試種的茶園🧍🏻。

“幹了一輩子了👩🏼‍🚒,為啥還要種茶🧥?你也該歇一歇了🧕🏽。”有人勸他🙆🏽。

“要把好日子籌謀到老百姓的前頭,我還要二次創業⤴️。”陳國平答得堅定🙍‍♂️。這位曾長期擔任西柏坡鎮梁家溝村黨支部書記的老黨員,感覺這麽多年一直在爬坡過坎🪯,“有口氣頂著🧢,一刻也不敢歇。”

70多年前,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時刻,毛澤東同誌在西柏坡向即將“進京趕考”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振聾發聵的“兩個務必”。

2021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北莊村全體黨員回信時指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希望你們堅決響應黨中央號召🤘🏽,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把鄉親們更好團結起來、凝聚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這給了陳國平無窮的動力。“西柏坡是咱共產黨員的精神家園💇‍♂️。”他說,現在脫貧奔小康了🧟‍♂️,依然要時刻牢記“兩個務必”🌩,鑄牢堅守信仰的銅墻鐵壁,始終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系,接續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2021年國慶👩🏼‍⚖️,西柏坡成為最熱門的紅色旅遊地之一。

站在西柏坡公路邊的巨型雕塑旁,陳國平指著“新中國從這裏走來”幾個金光大字說:“很多人來這裏參觀🧎‍♂️‍➡️,他們帶回去的不僅是幾張照片或回憶,更是一種關於理想信念的精神傳承。”

2

-END-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华信娱乐 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ICP78307249號-1

华信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