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021-11-19
核心提示
每每唱起飽含血淚的九一八歌曲,我們就會滿腔悲憤。可你知道嗎?在抗戰的烽火歲月中,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作曲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以激昂奔放的旋律,激發人民戰勝侵略者的決心和鬥誌。
現在,在剛剛改陳布展的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承載這首戰鬥歌曲的《九一八大合唱》書籍成為重要展品之一。
打開文化抗戰的《九一八大合唱》
這是一本紅色封皮有些褪色、卷了毛邊的老書,紙張泛黃。但依舊清晰的文字,依舊鮮活的思想,依舊動人的旋律,則是這本書不變的情懷。
打開書籍,裏面的每一句話都有濃濃的時間感,不識樂譜的記者只是翻看歌詞,隨著閱讀的深入,內心已不再平靜。
“打呀打起鼓!敲呀敲起鑼!不分男女老少一起來,來唱‘九一八’紀念歌!”在翻過幾頁歌譜後,大合唱以此開篇。
“中國抗日有兩年,全靠老百姓出力多,嘿!總算打得還不錯,你看那東洋鬼子兵,東奔西跑,零零落落,進進退退沒奈何!”歌詞生動地講述了創作背景。
記者摘錄了部分歌詞,此間心潮起伏,如同推開一扇歷史記憶的窗。
“東北的老百姓有三千萬,哪家沒爹沒娘,沒兒沒女,沒老婆?!東北的老百姓有三千萬,誰人不是勤勤儉儉快快活活過?東北的地方有千萬裏,哪處沒有大夥的雞犬牛羊和馬騾?東北的地方有千萬裏,哪處不是森林高粱黍豆好山河?東北同胞真正好,東北地方真廣闊……”
“九月十八半夜裏,月亮正照好村落;誰知平地一聲雷,北大營遭炮火……”
“莫說東北老百姓,都是善良好欺負;他們不做亡國奴,不過牛馬苦生活。這些道理又不多,要打鬼子怕什麽?”
“中原大地正血戰,華南華北起烽火;抗日烽火照世界,法西斯陣線將突破。抗戰已到二階段,準備反攻是戰略;我們越打越堅強,敵人越打越軟弱。‘九一八’恥辱要洗清……失地要收復;東北人民都武裝起來,反攻勝利,人人享安樂。”
“中華同胞四萬萬,中華地大更物博……建立獨立、自由、幸福新中國!”
“打呀打起鼓,敲呀敲起鑼;‘九一八’歌唱過後,抗戰勝利,收復失地,再唱凱旋歌!”
冼星海當年講述的創作初衷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這首大合唱卻用藝術真實地給歷史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抗戰見證。
尤為可貴的是,在書的第一部分特別編排有冼星海所寫的關於《九一八大合唱》的創作劄記,講述了這部作品的創作初衷和心路歷程。
“這是在1939年9月28日在延安第一次演出的大合唱(繼《黃河大合唱》之後)。這作品用六天功夫寫成,專以紀念‘九一八’。全曲用五線譜寫成。演出後,頗得全延安的好評。”劄記的開篇即介紹了這部作品創作於1939年9月。
“過去許多流行的東北歌曲當中,大半帶有過分傷感和頹廢的情調,只能引起聽者的傷感情緒,不能給他們鼓勵和興趣。
“現在已是抗戰二周年了,‘我國的戰略退卻階段便已完結,而戰略相持階段便已到來’,我們在許多小勝當中,可以看出絕對有大勝之可能,我們更不應該有傷感的情緒表現在民族的歌聲當中。反之,我們更要加強他們抗戰的堅決信心,鼓勵他們向前,達到收復一切失地,爭取最後勝利的目的。
“這個大合唱雖然是寫‘九一八’的,但在這抗戰期中,我們隨時可以用得著,而且更要普遍唱出來,因為他是屬於民眾的東西,他的內容和形式卻和其他的大合唱不同,或許比《黃河大合唱》更統一些。這裏面除卻第三段的女聲獨唱外,都是男女混聲合唱。在五段的合唱當中每段都有合唱的性質,易於普及到民間去。這大合唱還有一個特點,是利用中國打擊樂器及其他中西樂器作伴奏,大半以延安所有樂器為限,這些樂器我們都盡力收集用在裏面。在旋律、節奏、和聲方面,作者謹以嘗試地態度去探求,不敢說有什麽貢獻,只是對抗戰盡了一點微小的責任。”
劄記中的這番話表明,作者要以此凝聚我們的力量,振奮人心,鼓舞士氣,激勵人民以不屈不撓的精神爭取抗戰的勝利。
傾聽並思考冼星海的講述,記者耳畔激昂澎湃的旋律奔湧而來。
進一步發掘紅色經典曲目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改陳布展後,在“文化抗戰”展示部分,展櫃內陳列的《九一八大合唱》書籍很是醒目。
“我是2019年12月28日參加全國地方誌指導小組在重慶組織召開的中國抗日誌研討會上,討論中國抗日誌的文化誌部分時,發現在延安時期冼星海在1939年九一八事變8周年之際,曾創作一部《九一八大合唱》,在當時為鼓舞抗戰鬥誌發揮了積極作用。經查閱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九一八大合唱》曾結集出版。於是,我立即安排我館藏品部設法購買。在這次改陳中,這部書籍作為文化抗戰的重點展品展示出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範麗紅介紹。
87歲的著名音樂理論家王靄林說,冼星海一生創作了《太行山上》《救國軍歌》等大量抗日救亡的歌曲,有《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犧盟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4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敘事性的大合唱,采用交響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結構,全曲以具有舞蹈特點的音樂主題和悠長深沉的副主題對比貫穿和反復出現,其間,插入許多不同旋律的段落,表現人民群眾在歡慶勝利時回顧抗戰歷程,激發起抗戰到底的決心。
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潔告訴記者,九一八事變對中華民族“為禍之巨,曠古未有”,然而中國人民時刻沒有忘記收復“黑水白山”的使命。自九一八事變爆發起,每年9月,社會各界人士總是以不同方式表達內心的沉痛和不屈的抗爭。到1939年9月,中國人民空前的民族覺醒更加鮮明,抗戰勝利的前途更加樂觀。冼星海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人民正以萬眾一心、眾誌成城的意誌,滿懷信心地“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於是,他緊扣時代脈搏創作了《九一八大合唱》,這是進步文藝工作者“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的藝術傑作。
範麗紅表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將請專家學者對《九一八大合唱》展開研究,並進一步收集、搶救、發掘、整理類似的歌曲作品,拂去歷史的塵埃,讓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紅色曲目走進新時代,重溫經典,凝聚奮鬥力量。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华信娱乐 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京ICP備1001667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