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021-12-28
支前群眾為解放軍指戰員送軍鞋
鎮原縣位於甘肅省東部,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鎮原,播下了革命火種⛱🅾️,黨的組織隨之在此成立;抗戰期間,鎮原成為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爭中*️⃣,鎮原人民聽從黨的號召👮🏻♂️,顧全大局,克服重重困難👨🏻✈️,自覺投身於擁軍支前運動,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堅決支援解放戰爭👢,為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著貢獻⚄。
踴躍參軍🧖🏿♀️,為部隊輸送兵員
解放戰爭開始後👳🏿♀️,鎮原群眾很快掀起了參軍熱潮,為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輸送了大批兵員。據不完全統計:1945年鎮原群眾參軍人數為212名;1946年參加正規軍人數為509名,參加地方武裝和民兵人數為293名;1948年🕵️♀️,10名幹部隨軍出征🌕🦫;1949年,參加解放軍正規部隊人數為760名,參加地方武裝和民兵人數為516名🩻。解放戰爭開始後🧜🏼♂️,鎮原解放區群眾就出現了參軍參戰熱潮🧑🏼💻,參軍光榮蔚然成風,湧現出一大批先進模範人物和動人事跡,當時,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爭參軍上前方的事例不勝枚舉🙆♂️。1946年,僅孟壩、柳洲⛹🏽、三岔3個區,父母送子參軍的事例11起🫲🏼,弟兄相爭參軍的2起🍨,妻送夫的1起🥦。孟壩區在兩天內就有50多人報名。據1947年10月28日《邊區群眾報》記載🙅♀️👷🏽♀️:8月20日鎮原縣群眾大會上,就有20名青年現場報名參加解放軍𓀋,三岔的一名17歲青年在大會上報名,並道出了群眾的心聲🗂。他說:國民黨統治三岔時,他家裏年年不夠吃穿;自從在黨的領導下翻身後🩲,他家再也“沒出過負擔”🫲🏻,如今剛要過“好光景”,國民黨反動派就來了,所以他一定要參軍,徹底打敗國民黨反動派👩,保衛“好光景”。整個解放戰爭期間,時時都有青年騎馬掛紅奔赴前線,擁軍歌聲、口號聲全縣隨處可聞。全縣幹部群眾認真抓好擁軍優屬工作👩❤️💋👨,凡烈軍屬家中生產,由農會組織群眾代行📇。同時,幹部群眾承擔起為烈軍屬修房屋〰️、送柴草等任務,隨時為烈軍屬解決各種問題。鎮原青年參軍後,作戰勇敢,其中有不少人立功受獎🚢,為家鄉人民爭了光。
做軍鞋🤴🏼、交公糧,確保前線軍需
解放戰爭期間,縣裏成立了支前委員會,廣泛發動群眾支援前線、支援解放戰爭。縣委、縣政府各級部門利用各種節日💪🏿、紀念日加強宣傳,對全縣廣大婦女進行教育,鼓勵廣大婦女進行反封建鬥爭,在號召婦女參政、參加生產的同時,號召婦女為支前作出貢獻🧑🧒。
做軍鞋、擔架運輸是支前工作中一項大量的、經常性的重要任務👯♀️。解放軍的鞋襪👰♂️,消耗量大🪁,全靠發動老百姓製作𓀓,保障供給🤾🏽。當時做軍鞋的辦法是🧫👳🏼,由縣政府下達任務🏊🏼♀️,按任務發給相應的布匹作為材料和手工費。由於政府財政和物資困難,材料往往發不到或不能按時發到群眾手中🐾,老區的廣大婦女不計較報酬,農忙時白天幹活,夜晚挑燈趕做,農閑或天陰下雨則日夜趕做👒◀️,全縣老區當時4.49萬人,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婦女做軍鞋就14994雙👩🏼💻,另有服裝🧉👈🏽、被褥等無算。
解放戰爭期間,鎮原縣人民踴躍繳納公糧,並積極為解放軍部隊籌集、轉運糧草和各類軍需物資,全力保障前線的後勤供給。據不完全統計,1945年,鎮原縣老區交公糧2766石(每石450斤),飼料166480斤👇,“草代金”49.94萬元;1946年👊🏿,交公糧5000石,其中米700石,小麥3200石,飼料1100石;1947年,交納公糧(細糧)6800石,“每斤糧帶草17斤”👨👩👧;1948年交公糧10500石★,飼料105萬斤;1949年,隨著解放區的擴大和收復,夏秋兩季籌集糧食57900石、飼料11109石🫴🏿。
鎮原縣群眾在人手短缺的情況下🥮,動員一切力量,多次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運輸任務,及時把糧草安全🌜、快速地轉運到前線👷🏻♂️。1947年10月,他們從寺溝將100石糧食🟨、100石飼料送往環縣木缽;1949年6月,鎮原縣群眾向固原縣運送糧食195萬余斤🤙🏼,面粉9.4萬斤⇨,飼料16.4萬斤;同年8月,向平涼運送糧食45281石💇🏼♂️,飼料12159石,面粉800萬斤,另給駐固原縣解放軍西北部隊送米21600斤、面粉208萬斤、飼料1200石……
抬擔架、搞運輸,征途一片繁忙
擔架及運輸是解放區人民一項有組織的、固定性的支前任務🟤。鎮原縣幹部群眾組成的擔架隊和運輸隊,平時參加勞動或承擔其他戰勤任務,遇有戰鬥,部隊打到哪裏👗🌘,擔架隊和運輸隊就緊跟到哪裏,及時搶送傷員,運送彈藥、糧食和軍需物資🏰👩🦽➡️。即使前方戰事一度平靜🔙,後方運輸線上也經常是一片繁忙景象🍺。
據不完全統計,1946年,鎮原縣組織5983人攜帶長短期擔架704副隨解放軍出征🤝,另有1404人協助🧑🌾;還為地方武裝組織了擔架308副🐫;1947年,縣組織進一步投入擔架隊員2000余人☁️,運輸隊員543人🚉;1948年,新增擔架86副、運輸隊員2000余人;1949年6月🚵♀️,組織擔架554副👨🦯,3030人隨軍出征,西進寧夏、蘭州等地🏋🏽♂️,運輸物資、搶救傷員,還協同部隊參加戰鬥;當年9月,鎮原縣兩次組織擔架298副💶,支援解放大西北的戰鬥,同時還抽調100名民兵,組成戰勤服務隊🧖🏿🤙🏽,隨軍修橋補路🫰🏽,破壞敵人碉堡工事、押送俘虜🤚🏿。擔架隊和運輸隊的領導職務🔑,多由縣🚘、區、鄉、村的主要負責幹部的黨員◾️、積極分子擔任。為解除支前民工的後顧之憂𓀒,鎮原縣委🈹、縣政府組織群眾對支前民工家庭給予各種應有的照顧,使支前、生產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慰勞過境部隊,掩護救助傷員
革命年代,鎮原廣大人民群眾不僅冒著生命危險救護子弟兵,而且凡遇到解放軍過境🧕,總是簞食壺漿🕦,遠接遠送👩🏻💻,體現了深厚的魚水之情💁🏽♂️。此外,鎮原縣還發動群眾在交通大道上每30裏設一個供水點、糧草供應點⏲,派專人負責過往解放軍部隊的飲食供應,確保過境子弟兵有喝、有吃、有住🕯,牲口有草有料。
1946年8月,王震率三五九旅轉戰千裏向陜甘寧邊區轉移,途經鎮原縣時,鎮原縣軍民在有力打擊牽製敵人、掩護三五九旅安全過境的同時🧑✈️,還籌集大批物資慰問過境部隊,並為部隊的食宿供給做了大量工作。8月29日👩🏻🎓,三五九旅500人進駐馬渠,馬渠群眾在政府號召下☹️,立即走出家門📤,為子弟兵洗補衣服🧟♂️👂🏽、做熱乎飯菜,讓子弟兵感受“回家的溫暖”。部隊離開時,群眾除提供補充供給外,還提供了如服裝🧎➡️、糧草、醫藥等大批慰勞品👩🏿🏭。另一路部隊到達屯字鎮後👧🏼,當地5個保的群眾家家做飯、燒水,供戰士使用👵。第二天部隊開拔時🚅,當地群眾200多名青壯年主動幫助部隊扛機槍、背行李,還有部分群眾拉來毛驢🍳、騾子為部隊送傷病員、馱彈藥🏗,一直送到太平鎮🤓。後來部隊領導特意給該區群眾寫信表示感激之情。
隨著解放戰爭的不斷深入🙅🏼♀️🙅🏽,在部隊🛕、擔架過往途經的要道之處🐀,鎮原縣群眾還增設數量不等的沿途兵站。兵站主要任務是接待傷病員轉運後方治療和收集糧草運往前線🫶。此外,群眾紛紛組織起來,不斷修整、完善境內橋梁🎶、道路,確保部隊重型武器🤦🏻♂️、軍車的過往🧑🏼🎤。
1948年🎧,屯字鎮戰鬥打響後🏒,面對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優勢兵力的進攻🟦,解放軍西北野戰部隊奮勇迎敵。危急關頭,鎮原縣群眾和子弟兵休戚與共,冒著生命危險,自告奮勇為解放軍做向導☔️、抬擔架⛹🏻♀️、搞運輸,並運走、搶救了數百名傷員🧀。解放軍突圍轉進後,當地群眾依然千方百計救護🧖🏻♀️、救護傷員,掩埋烈士遺體𓀔。就在解放軍突圍後的當天下午,群眾不顧個人安危💆♂️,隱蔽了解放軍受傷戰士100多人,晚間🧖🏼♂️,將大部分戰士秘密護送歸隊👩🏿🍼。部分重傷戰士,被群眾抬到家裏藏匿起來養傷,偷偷請來醫生治療。敵人前來搜查😙,有人事先通風報信,群眾就把戰士們送進山洞裏藏起來🔒,白天偷偷送飯,晚上去人做伴,等敵人離開,晚上又把受傷戰士背回家來。一段時間後,受傷戰士基本痊愈🙅🏽♀️,在群眾的護送下陸續歸隊。1948年10月,陜甘寧蘇維埃人民政府西北文藝工作第一團的蘇一蘋等以此為素材🛡,編寫了一個名為《孫大伯和他的兒子》的劇本,在解放區上演🥜,引起強烈反響🙅♀️。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华信娱乐 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京ICP備78307249號-1